【光荣在党50年】谢联辉:敬业乐群 达士通人

来源:永利集团88304官网(新版)发布时间:2021-06-17作者:植物保护学院供稿创建部门:永利集团88304官网(新版)

谢联辉,1958年入党,在党63年。他,六十余载倾情写就个“农”字,创办中国首个植物病毒研究所,创立植病经济学……他始终关注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农业生产突出问题,始终关注科技前沿,遵循“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坚守“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追求,践行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方法,严密的科学思维,严肃的科学结论的“四严”科研准则。他耄耋之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参加工作至今,始终心系“三农”,面向实践和科学前沿,开展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从不懈怠,他的名字也因此与许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联系在一起。

心系农民  志在农业

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一名党员,谢联辉心系三农,志在为农。他1958年参加工作以后有4次共8年在农村驻点,1969-1972年曾在稻瘟病重灾区的宁化山区,实践他所创立的稻瘟病“栽培免疫理论”获得成功,使当地的1500亩山垄田水稻平均亩产从100多公斤跃升到403公斤。他曾3年蹲守在莆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找到了小麦秆锈菌的南方越冬基地,并提出了耕作改制(不种八月麦)切断病害循环,从而使该病得以根本控制,至今半个多世纪从未见其再次发生、流行。

1973年起,他组建课题组先后深入我国的18个省、区,尤其是福建的51个县、市开展系统调查研究。调查中他发现一种症状奇特的病株,通过系统的病原生物学、血清学和理化性质试验,于1979年向世界报道了这一新的水稻病毒病——水稻簇矮病,立即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被国内外重要的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毒学教科书及专著所广泛引用和详加论述。他也因此两次应邀出席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特邀报告,均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对世界水稻病毒研究做出了新贡献”、“为国内水稻病毒、国际病毒的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

1973年的水稻病毒病调查中他还发现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virescens)能传水稻矮缩病毒(RDV),而该叶蝉曾于1962年日本权威学者新海昭报道不能传播RDV,此结论也曾被同行广泛接受。他不唯书,不唯权威,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严密的实验,历时8年大量反复试验,直至1981年才报道其研究成果:“水稻矮缩病毒的一种新的介体昆虫”。他的研究结果不仅得到了这位日本科学家的尊重,也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认可。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水稻病毒及其他植物病毒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还报道了水稻病毒中国新记录3个,建立了世界上种类最为丰富的水稻病毒毒源库,创建两个监测新模型,确立一个独特、高效的病毒防控体系并被全面推广。他对其他植物病毒的研究也作了重要贡献,解决了一些重要的科学与生产问题,如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薯、烟草、番茄、香蕉等植物病毒的种类、分布、发生和防控对策,较好地解决了生产问题,并报道了11个中国新记录。他从水稻病毒持续防控出发,提出了“抗避除治”的四字原则——生态防控的关键策略,也被证明可普遍适用于其他植物病害。如今,八十六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工作,在全省建立了3个院士工作站,有效服务了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并形成辐射与示范作用。

教书育人  自成一家

为农重在育才,贵在兴行。谢联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倡导学者型教学风格,提出教育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学生“质疑”的求异思维。要求研究生在具体做学问、搞科研时自省是否探索了十分有趣或有价值的新现象、新问题,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是否关注了前人在重要问题的提法或结论上的失误?是否解决了科学/生产上的瓶颈问题?是否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上有它的积极意义?

他重视教学、科研、服务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倡导以创新文化和学科文化引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中激励五性思维(批判性、创造性、颠覆性、前瞻性、战略性),实施五大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曾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优秀课程、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各1门等。他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毕业的博士大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和主要骨干。

1987年至今他指导、规划并组织编写、修订和审定出版全国植病统编教材20多部,为我国植物病理学乃至植物保护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出谋献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党性  披肝沥胆

谢联辉虽年过八旬,却仍披肝沥胆,与时俱进。他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信念,很重视党性修养,坚持联系实际,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在他看来,党性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以党的利益为最高原则,都要胸怀世界,立足中国,献身人类,要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忠于事业、勇于实践的敬业精神驱动自己,照耀自己。

他把坚持党性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做事、做学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科研上如此,在育才上如此,在学科建设上更是如此。他把学科建设目标和党的教育事业及国家目标联系在一起,他特别推行“在教研组、学科团队内,党小组、党支部务必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确保学科跨越发展”,他的“支部建在学科上”的理念和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之路,成为学科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有力地促进了学科与事业发展。1979年以来植物病理学科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学位点、学科点、党建点、平台点的四个历史性跨越,1990年获建博士点、1994年获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学科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曾被评为中青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植物病理学、植物保护学终身成就奖、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五一劳动奖章(2次)、省优秀专家、省先进工作者、省杰出科技人员荣誉称号、省科学技术大会特别奖等。但这些个人功名,他总觉得是党和人民对他的关爱,是同行和领导对他的厚爱。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科技工作者,忠于人民,服务社会,尽心尽责,献身事业,是自己的乐趣,也是自己的职责;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更要坚持党性、不计得失、立党为公、创新为民。因此他说,“功不可居,风不可跟,敬业乐群,达士通人”,“做一个有事业心、有使命感的人,是自己的追求”。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